建筑学院以天津大学结对帮扶的天津市静海区付家村为基地开展帮扶和学生教育工作,在扶贫理念和服务形式上进行创新,从物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开展帮扶和教育工作。

01 引入“社区营造”模式,助力乡村帮扶工作,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社区治理模式。

自2019年5月,赵迪老师带领学生们多次到付家村调研,与付家村的干部、村民共同商定,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对乡村的公共空间、环境资源开展调研,带领学生考察民众生活,开展乡村口述史访谈、调研等活动,凝聚付家村生活及文化记忆。通过专业团队引导在地居民参与乡村景观改造和管理,激发乡村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社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02促进儿童参与,共同构建儿童友好型乡村社区

扶贫先扶智,儿童代表了国家未来的希望,保障儿童的健康、教育,并使其真实地参与到环境问题的讨论、决策中,才能实现构建儿童友好型乡村社区环境的目标。为增加儿童的乡村归属感和环境友好建设,组织“我为红砖换新衣”儿童彩绘活动和“人人都是建筑师”搭建活动,在此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的科普教育,通过儿童友好的参与式活动,为儿童留下其家乡的专属记忆,最终,孩子们绘制的彩绘砖成果在景墙上摆出美好的图案,增加乡村儿童的融入感和环境的友好度。

03公众聚力凝心,传承地方文脉,共建美好乡村

通过社区营造及参与式设计模式促进村民的积极参与,聚力凝心,共同挖掘地方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优化乡村公共环境空间的基础建设,使得村民们参与完成付家村广场的景观营建,融和过程中村民们提出的景观及场景意向和建议,完善付家村的基础服务设施环境,为村民们提供日常生活小憩的场所。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乡村内在的积极性,促进了乡村社群关系的进一步融合和美好乡村建设发展。

04通过高校教育扶贫和帮扶的模式,助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天津大学特色教育扶贫的途径,搭建多专业、多学科的扶贫团队,在社区营造和参与式设计过程中为村民普及相关知识,增加不同年龄层群众的知识普及途径,助力文化扶贫。同时在过程中注重引导树立广大村民及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类型和全民参与模式,鼓励村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延续社区营造及参与式设计的理念,创造性开展更多参与式的公众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尚。

05与学生劳动教育相结合,更好助力脱贫攻坚,进一步探索五育并举

2020年10月11日“共收助卖玉米节”活动带领大学生深入乡村社区、与自然建立连接。同学们依托专业知识,结合村民日常劳作的智慧,开展有特色的劳动实践,用采摘的玉米创作大地景观艺术,再现付家村乡村文化特色。

同学们利用新媒体平台打开直播,现场网上带货,将“互联网+”与劳动教育和扶贫工作充分融合,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扩大了教育辐射范围。

此次“参与式”劳动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探索五育并举的可行方法。

06“参与式设计理念与实践联合工作营”在付家村开展“家乡记忆展”,持续助力乡村帮扶工作,共建美好乡村。

建筑学院硕士学生党支部赴付家村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建筑学院学生在宋昆书记、王鑫书记、教师赵迪老师以及辅导员的带领下共同参与。此外,在节目展演中学院师生给村民带来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和京剧《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2020级硕士第6、7党支部赴付家村开展扶贫工作,在教工支部书记赵迪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帮助村民销售玉米、评选最美乡村照片、村民儿童绘画心中付家村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