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期末考试,建筑学院的专业课通常的考试形式是“评图”。就在这周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本科三年级(2015级)的一场“考试”不仅搬到了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的展厅中,现场还非常热烈,就连天津市规划院和天津大学规划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也来担任了“考官”,还在现场与“参加考试”的同学交流起来。担任“考官”的还包括规划系部分教师。

2

3

本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本科三年级城市设计作业图纸和实体模型展览的主题是《包含居住功能的城市存量保护与更新》。项目选址为原天津体育学院和体校地块,四至范围即北至体院北道,南至黑牛城道,西至卫津路,东至环湖东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56.18公顷。

4

选址基地为结合现状存量进行有机更新的城市公共功能区与居住区混合的城市混合开发用地。通过设计者的策划,将现状存量加以综合改造再利用,形成服务于城市综合性的公共、商业、文化、休闲及居住配套。存量保留规模由设计小组自定,需妥善处理保留建筑、拆改建筑与新规划用地的关系;梳理规划区与城市毗邻区域在交通、服务、生态等功能上的衔接;考虑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要求。

基地基础分析图

5

担任本次作业评审的校内外评审专家有:天津市规划院三所所长杨军,天津大学规划院一所所长王哲和二所所长崔楠,天津大学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四年级教学组长许熙巍,三年级教学组长蹇庆鸣,教师陈天、闫凤英、侯鑫、王峤等。

6

以下是部分设计方案

老院旧事

学生:张镜荣、邱哲政

指导教师:陈天

考虑到项目基地位于奥体中心与文化中心连线上,且包含市内为数不多的大块体育场地和绿地空间,本方案以延续原有的活动、功能和场地为宗旨,塑造文化体育综合功能。由于快速路对基地南北向交通的阻碍,方案把环湖中路设置为贯穿南北的道路,并增加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折线道路穿过基地,其能在增加沿街立面的同时达到减缓车速的作用。两条南北向道路将方案大致分为三部分:西侧保留基地大部分的体育场所及公共绿地,提供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和市民的日常体育锻炼;中部增加了体育类的多元创意产业链和体育博物馆,对原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带动此片区域的经济活力;东侧为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有氧公园,内部设置了多种特殊类运动场地(如滑板、极限运动等),适应各类人群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游客在这里互动。方案通过内圈环形步道将三部分连接起来,又通过外圈环路从商业街内穿过,作为内环的延续。

8

9

“城市客厅”——拥抱世界,着眼社区

学生:夏成艳、叶珩羽

指导教师:闫凤英

10

基地地处内环边界,紧邻两条快速路,是外来车辆进入天津市中心的重要门户。结合周边国际酒店外国人入住率较高的优质资源与原场地的体育存量,方案希望在此塑造一个既面向本市居民又具有国际开放性的“城市客厅”。方案综合区位优势、体育资源、人力资源,引入“城市客厅”的概念,利用柔和的层叠共享平台营造亲民友好的交流空间,再与围湖高层组成变化丰富的天际线,使整个场地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具有吸引力。

11

12

老树新芽、体院新生

学生:李鸿基、康润琦

指导教师:侯鑫

13

方案以体育文化延续、活力社区、存量有机更新为切入点,致力于重拾“体北”情愫,让老体院焕发新活力。方案以体育公园为核心,以居住功能为主,保留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城市记忆作用较强的建筑,并增加一些商务、商业功能建筑,使基地充分发挥其价值。方案沿卫津南路一侧改造和增建商业、商务功能区,吸引不同人群及方便居民生活;建设体育公园,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运动提供场地,延续体院文脉;发展、融合体育产业,提升周边体育文化氛围,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布置居住功能,吸引大量具有“体北”情节的市民来此定居。通过对功能的重组和营造,带动基地活力,提升地块价值。

14

折、迭

学生:王舒萱、牛骁鹏

指导教师:蹇庆鸣

15

方案在保留了大部分道路肌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折线形的绿化主轴。绿化主轴紧临大型综合商业街,其北侧为品牌商业,通过立体交通连接,为游人增添了独特的体验。南侧建筑文化创意商铺呈点状分布,与绿化副轴相交融,为基地增添活力。绿化主轴串联几个红色构筑物,其中有些有特定的功能,有些仅为标志物,但都是立体交通的起始平台,它们像钉子一样楔入绿化轴,并与综合商业街相连。方案沿基地原有湖面设计了生态休闲公园,湖边修建折线形立体交通,亦与绿化主轴、商业街的立体交通形成呼应。方案对部分原体院宿舍进行翻新、加高、加建电梯,改造成为良好邻里氛围和生活质量的公寓;将原游泳馆、体育馆对外开放,供市民学习、活动;原教学楼、图书馆和新建的合院式建筑分别提供办公、展览、文创的功能。通过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基地成为一个集文化、办公、休闲、娱乐、商业、居住于一身的有活力的地区。

16

17

大家的老体院!

学生:朱瀚森、王新宇

指导教师:王峤

18

方案在设计初期采用了公众参与的调研方法,分三次采访不同的人群,包括原体院的老职工、学生,以及基地周边居民。调研中要求受访者在基地卫星地图上用大头针标出场地内印象最深刻的建筑或景观,从而获得以上人群对基地的基本印象。根据调研数据,方案确定了现状存量保护及新建的内容;根据居民的诉求、基地周边功能,并结合设计要求确定了功能分区。方案在核心区结合基地现状,设计了咖啡书吧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教育设施;西南侧设置了青年创业园综合体,建筑底部架空,体块设计采用“切分、减法”手法,空隙处布置文化雕塑,成为与核心区广场中重要节点建筑的视线通廊。景观设计中,方案利用基地内原湖面和球场,并在其周围加入功能性场地,如儿童游戏区、健身锻炼区等;优化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桥墩形成围合型绿化,中央开阔处形成雕塑公园,与综合体区的经过形成室内-室外之间的呼应。

19

20

其他参展学生作业模型

21

设计者:丛泽坤 范家辉

22

设计者:冯晓萱 关昊卓

23

设计者:傅琦仪 王肇翊

24

设计者:胡雪仪 明刘棣

25

设计者:黄真 姜怡丞

26

设计者:金石 曾祥鸣

27

设计者:李东仪 孙兆旋

28

设计者:李璟 张梦晓

29

设计者:刘瀚文 汪瑾瑜

30

设计者:路子桐 张鑫傲

设计者:马平儒 张欢

32

设计者:牛迎香 张一凡

33

设计者:宋吉来 张立阳

34

设计者:唐伟洋 郑直

35

设计者:魏福松 吴博萌

36

设计者:张博文 孟鸿池

37

设计者:郑红硕 付显苏

图文来源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文字丨蹇庆鸣 王峤

文字校对丨陈天

摄影丨侯鑫

编辑丨李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