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上午,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匠营造”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展出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对建筑学科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历史溯源、设计研究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反思性讨论与实践。展览以“意匠营造”为主题,以“长城研究”、“传统重构”、“乡村营造”、“智慧建造”、“教学实验”五大板块呈现天大建筑学人的系列教学与研究成果。

“意匠营造”展览开幕式暨学术沙龙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与建筑学系主任张昕楠共同担任主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各板块策展人张玉坤、胡一可、杨崴、张昕楠、孔宇航先后对展出主题进行分享。学术沙龙迎来社会各界嘉宾,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曾辉,建筑教育界嘉宾齐欣、吕品晶、张路峰、张勃、周宇舫、金秋野、盛强、刘可,建筑实践界嘉宾韩玉斌、傅绍辉、赖军、徐宗武、刘方磊、王硕、狄韶华、关午军、庄子玉、魏娜,建筑出版界嘉宾陈桦、叶扬、李鸽、李东,到场嘉宾对此次主题和展览展开发言讨论,嘉宾从多个角度解读了本次展出的研究成果对于业界和学界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此次展览的高度认可。

展览现场直击回顾

展览现场实录

展览现场及嘉宾观展实录

学术沙龙回顾

沙龙开幕

孔宇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根据国家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策展了五个主题、五个板块。长城研究板块:张玉坤教授二十年如一日,长城数据库的建设在国际国内均有很大影响力;乡村营造板块:彭礼孝主编与天大一起策划了一系列的全国及国际的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乡村营造活动;智慧建造板块:杨崴、任军等老师完成的太阳能十项全能项目,集成了目前很多智慧建造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生教学板块:天大最近做了重大改革,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以设计作为结题,基本跟国际接轨,我们请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建筑设计师参与研究生设计课教学,包括狄韶华、王硕、魏娜、青山周平、庄子玉、鲍威等老师;传统重构板块:由我领衔,去年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工作室把建筑设计跟历史进行整合,专注于如何使中国传统智慧进行当代转译。

今天的活动邀请诸位嘉宾至此进行点评及感言,旨在促进学者进一步发展。我代表学院非常感谢来参会的同仁和媒体朋友,希望各位能提出宝贵意见。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展示教学与研究成果

张玉坤:长城数字再现

长城研究我们是从区域整体角度去做的,正式开始是2003年,分三个阶段,整体性理论包括整体性、系统性、四种研究方法、五项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有两个数据库,其一是全域,其二是全线。全域数据库基于巨系统概念做成,再一个数据库是全线的,全线就是这个墙,不过它还没有数字化的数据。目前5500公里长城的墙体的测绘已经完成,这个成果目前是天津大学独属。跟国外做比较,与斯坦福跟哈佛做的罗马军事防御体系都是他人的数据不同,所有数据都是我们自己采集的。目前我们所做的尤其是墙体的三维数据在国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胡一可:乡村营建

天津大学提出了新工科的理念,其核心是在建筑大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转变为项目式教学,为了产教融合,同时提升学生能力。从专题设计到技术平台运用,包括行业及高校联盟,提供项目式教学的资源。这个体系从课程串教学体系一直到体验式教学平台及至项目实践,采用的是OBE模式。从行业的需求推导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能力再次反推导教学过程。在做这些项目过程中,并非是单线的而是并行协同的体系。我们会设置完善的流程,包括分组以及协作的关系。从2016年开始,乡村营建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建造景观点,探讨建构问题;然后是介入乡村功能;进而是考虑产业发展;最后通过设计激活和改变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杨崴:智慧建造

我们本次展览的作品“R-CELLS: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是天津大学联队参加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作品,曾登上过央视《开讲啦》栏目。应对竞赛设立的“可持续发展”、“智慧互联”、“人居健康”三项挑战,R-CELLS借鉴生物细胞自组织、自适应、自循环,以及多样复制的特点,以正能源、全循环、零排放为技术目标,建造“一生的健康生态住居”。

在形体上受中国传统建筑“反宇向阳”的启发,采用不对称“V”型屋顶,屋面集成晶硅、薄膜光伏,在北侧挑檐设立洞口并安装了小型风机,降低风荷载的同时实现了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以“重木+轻木”结构体系,形成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订制+预制”模块化体系;采用交直流结合的电气系统,制定“光储直柔”能源管理策略;智能调控室内环境品质;通过无障碍设计和疗愈性景观设计,创造适应全年龄段的舒适健康居住环境。R-CELLS原型设计考虑了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适应性,可在中低密度城乡环境中推广。

经过测算,由于采用了木结构,在建造阶段碳效益是比较显著的,在建成之后第七年能够达到碳平衡亦即碳中和,第十六年达到能源平衡。

张昕楠:城乡研教

下面由我对过去三年研究生的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简报。我们为其取了一个题目叫作城乡研教,当代语境下的建筑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

第一个部分是专题化研究型工作坊。这三年的题目,各位老师分别从对当代都市问题,乡村问题,传统营建讨论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探讨。比如庄子玉老师带领学生以当代的方法去讨论,如何激活这么一个传统的场所;鲍威老师带着同学们从生活方式讨论当代的转译的问题;王硕老师带的同学,以居住+不同类型的多元方式进行的回应和探讨;狄韶华老师带着同学们对于既有区域里的开放场所进行设计的研究;青山周平老师带着同学们对CBD,以如何设计进行激活和再思考;魏娜老师带着同学们以情感建筑的设计方法对王府井的街区进行了讨论。

第二部分主题叫纲,包括培养大纲、课程体系和本硕研贯。2018年以来,我们把专业型和学术型,从课程系统培养的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同时,结合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模块建设。结合本硕贯通的考量,对四年级studio的纵向和专业型研究生的studio的题目方向进行了结合。

孔宇航:传统转译

十一建筑工作室团队成员汇聚中华传统建筑意象与当代精神,以“合院”与“塔”两个传统建筑的经典原型为线索,从思维模式、形式生成与建造逻辑三个层面探讨其内在机制并重构设计策略,实验性地探索中华营造智慧的当代转译之路。

本次参展作品分为“Yuan of 3”和元宝岛御河楼两个主题,“Yuan of 3”以故宫建福宫花园遗址为理想基地,设计“微院”、“家院”、“社院”三种不同尺度的院落,回应中国未来家庭可能出现的不同生活模式;元宝岛御河楼位于大运河转弯处御河口,邻接杨柳青千年古镇,是探讨“建筑-人-环境”一体化的范例。设计承继传统营建智慧,求解无根性现状难题,建立具有本土文化情怀、符合当下时空观的形式典范,以期明晰未来建筑发展之图景。

主办方发言

曾辉:

主题是传统工艺为概念的展,怎么能邀请到天大建筑来这呈现?我们的传统工艺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实际上是把我们中国传统的智慧和当代如何结合的一个平台。所以它不能够只是停留在所谓的传统非遗中记忆层面上,而是更多地能够面向当代建立起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美学的关系。所以再次感谢孔院长和各位老师能够带来如此优秀的成果在这进行呈现,尽管展览空间并不大,但是我们希望它的影响更大。

天大建筑历史的脉络给我们很好的概念,它是从历史中建立起来的中国建筑文化的主张,亦即如何真正的有中国文化的思考,同时又有国际的表达。这种方式我认为是中国在建筑亦或包括在艺术设计等其他体系里面都是很优秀的模式和探索的方向。

天大建筑在秉承着学术的传统,坚守着我们文化的主张,能够真正的非常脚踏实地的来做设计、建筑的实验。未来无论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还是在中华世纪坛亦或其他平台上,希望能够得到天大建筑的支持,我们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展示、推荐、发布我们的思想。

嘉宾发言

建筑教育界嘉宾齐欣、吕品晶、张路峰、张勃、周宇舫、金秋野、盛强、刘可,针对此次展览和各位老师汇报的教学和研究现状给予了很高的肯定,不仅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还为本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齐欣:我跟天大的很多老师都是特别好的朋友,这么多年都得我们专程到天大去拜访你们,现在终于有机会,你们来到北京,我们可以在地学习。恭喜和祝贺天大在孔院长的带领下倾巢出动,带着最强的教学实力和实践展现给北京人。

吕品晶:以在传统工艺的主题作为平台的基础上展示了天津大学在传统历史研究方面的教学以及在传承转化方面的探索。

我特别赞赏孔院长所做的转译的工作。长期以来天津大学的建筑教育的扎根程度是非常深的,在建筑历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深的,但是这些成果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术成果而存在,应当怎么样将其转化成教学的、实践的,孔院长做了非常好的开拓。

张路峰:我觉得五个板块基本上揭示了天大教育的三个叠加的主题:

第一个是研究。特别典型的是张玉坤书记的长城研究。20年来围绕一个对象展开如此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也是头一次看到这些成果,非常受启发。第二个是实践。太阳能十项全能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三个是教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保持了一种既注重实际又有前沿性的传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张勃:在建筑教育界,天津大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深厚。今天的展览体现出很多新的内容:从题材上讲,一个是深度方面,一个是广度方面。尤其在主题之下传统的故宫当中设计出未来的生活模式,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东西,实际是深厚情感表达的一种叠合。

最后,刚才说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的启发主要在两方面:一个是实践教学方面,十项全能确实难度非常大,所以能够坚持做好这个项目,这种实践上的培养非常有价值。另外一个是专业硕士与设计成果毕业,该模式对建筑学硕士的培养非常有价值。

周宇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学开放的姿态,在专业硕士层面上的教学,我觉得值得我们更好的学习,天大也值得进行更好的推广。

金秋野:教育是根本,建筑学内涵发生怎样的变化,基础教育学都要守住那些不变的部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维系建筑学专业的核心。

目前我们遇到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和学科的脱节,在建筑学院里科研与教学、设计实践与思想的探索,属于科学的部分和属于人文艺术的部分到底应该如何分配比例?天大建筑学院的这一次的改革对我们来说,无异于是强心剂。

盛强:天大以学院的规模把整个大场子全部用来展示天大教学的成果,这个真的是体现了在中国的建筑教育领域以及研究领域的老牌院校的气势和应该有的宣传力度。我非常期待未来天大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研究教学和未来创造结合起来,这确实是给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实践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刘可:能够在天大接受本科阶段教学让我非常自豪,天大本科阶段教学里对设计的强调,使我非常记忆深刻且难忘。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前辈们给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希望天大建筑学院以后能够越来越好。

建筑实践界嘉宾韩玉斌、傅绍辉、赖军、徐宗武、刘方磊、王硕、狄韶华、关午军、庄子玉、魏娜表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实践,并对建筑如何转化成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讨论。

韩玉斌:看到展览的这些成果,以及这些年教学的实践成果其中包括很前沿的研究,感觉非常振奋。今天在中华世纪坛向北京进行展示,我相信今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北京学子来学习。

傅绍辉:首先,特别感慨张玉坤老师做的明长城的研究,从这一个项目上就能够感觉出天大这么多年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做学问的匠心和踏实。其次,明长城的整个数字化值得用“千秋功业”去承担,但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赖军:在一线在做设计的实践者和在学校里教学不应该是两条平行线,应该有很多的接触和碰撞。这与天大目前的教学理念、开放思维高度一致。在设计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体会,甚至有很多的困惑和苦恼,有些事情从建筑师角度去看很多根源性的问题只能选择性回避,换句话说我们从一个被动的设计能否更主动地去介入?这一点今天看完展览深有体会,建筑不止于建筑,而是要把它上升到更大的视角。

徐宗武:针对长城这个项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这样的学者能够如此深入的去研究对国家、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事情,我觉得很自豪。

刘方磊:建筑设计院是设计有余研究不足,建筑行业的缺少思考和思想层面的东西。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实践,建筑文化层面的无形的东西非常重要。建筑是一个所有设计的平台,为什么现在建筑这么边缘化甚至说不如画家,不如音乐家,不如雕塑家对社会的影响力?在文化层面上,建筑的影响力如何能够提升到让市民凝聚起来?我觉得天津大学是具备这种可能性的。

王硕:教学的方式可能在未来几年随着各种数字化的方式,我们对场地、对城市发展、对乡村建设发展的了解,可能会有新的转变。我们一直在谈京津冀一体化,通过这样的课题也许可以把这个事情真正从实践角度和教学结合起来扩展。

今天非常震撼的是看了张玉坤书记的长城研究,从我们立足于天津、北京,把设计放到中国。我觉得整个从实践到教学,空间和时间上面都可以把尺度拉得很远,做更好的教学教研活动。

狄韶华:我感觉到天大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人作为生命很有限的个体,在对自然有一种很尊重、很敬畏的态度下去研究,去不断的能够做一些研究来贡献给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这次教学,我也是在寻找一个课题,让这个课题跟现实之间要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推进设计课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从自己内心出发,要寻找自己初衷是什么。并且通过让学生尽可能的做模型,去让手脑结合起来,使得设计变成发散的过程,把发散的设计和理性的逻辑叙事能够结合起来。这是第一次尝试吧,对我自己也非常有启发。

关午军:今天也特别高兴,一个是我们学院在北京有更大展出的平台和窗口,另外也是我们北京校友的一次聚会,我们也做好为北京校友服务的工作,希望北京成为天大的大的家园、一个家庭。

庄子玉:如何使得教学成为一种互动的模式,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看到了很多这次的教学成果,特别有感慨。我反思之前在天大的教学,你的手段可能和实践中的很多方式很像,但是呈现出来的结果非常多样,这恰恰是教学和实践的不同。在实践的体系里,它形成最终的产品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本身又是一张白纸,你的内容介入进来以后它有很开放的状态呈现非常多元的形式结果和成果,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好的互动。

魏娜:“情感建筑”的词是在这些年教书中一直在研究的话题。它是怎么把东方人把意象作为思考导向把它转化为方法论,实实在在能够用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并从而最终能影响到建筑学的价值观。这是这些年在不同的学校里,我教书时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一件事情。

建筑出版界嘉宾陈桦、叶扬、李鸽、李东表示天大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走上了创新的道路,为学界提供了优秀的研究成果。

陈桦:对于我们建筑教育界,公众的场合进行展览,它是有重要意义的。要对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致敬,很多天大的老师都是数十年对一个主题做出了非常深的研究。我们天大的老师非常的有责任感,特别是教育教材出版这一块,更多的展示的是对教育界的贡献。

叶扬:研究生设计课程让我觉得非常好,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而且对每个课题都有一个深入的研究,也非常具有创造性。我觉得天大现在运行的教研体系,感觉让人觉得有一种新的气象,也有一种引领的感觉。

李鸽:这次展览于各个维度、各个角度都有新的成果呈现,这个是我们以前不是十分了解的领域,我感觉杂志有新的内容更新和补充。

李东:本次展览让我感受到了节制和凝练。非常多的优秀成果本次并没有全部展示出来,非常节制的展览。但是它在节制过程中把最近几年非常新的设计以及在教学成果中集中体现建筑设计学院的思想和设计教学、教案的转向的东西都表现出来了,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展览又是非常凝练的。

除上述发言嘉宾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天津大学校友杨云婧、夏南、何勍、黄新兵、郑小东、郭华瞻、邹凌、关卓睿等,学院教师赵伟、李哲、李严、辛善超、宋祎琳等也亲临现场。学术沙龙共计百余人参与,现场气氛专注热烈,至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匠营造”主题展正式开幕。

总策划人及策展人

总策划人:孔宇航

策展人:张昕楠、赵伟

展出时间及地点

1.展览主题

【意匠营造】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设计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题展

2.时间安排

展览时间:2021年10月10日至2021年10月25日

3.展览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 中华世纪坛地下一层展厅

地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