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智慧园区团队

 

1  团队简介

天津大学低碳智慧建筑与园区研究团队依托于天津大学建筑学科群下的四大平台,包括 “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建筑环境与能源”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建立了面向绿色低碳的智慧建筑与园区的研究方向,并通过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确保在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同时也实现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融合。同时,本团队负责运行国内最大的低碳实验舱:“可变空间与环境实验舱”大型低碳智慧建筑实验平台,为不同类型空间的物理环境研究提供实验验证条件。近三年主要论文成果发表在包括Building & Environment、Energy & Buildings、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Indoor Air、Journal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Simulation、IBPC、PLEA等在内的国际知名期刊与会议中,指导学生累积发表高水平一二区SCI论文近三十篇、发明专利十余项、学生竞赛获奖十余项;实践成果在雄安站综合交通枢纽、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北京市丰台站、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建工程设计中心、天津音乐厅、天津大学北洋会堂、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等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及设计奖项。团队长期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州农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有密切的合作交流。团队毕业生培养方向高度契合国家未来在智慧低碳方面的重大发展需求,大比例地进入大型央国企、高科技龙头企业、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


大空间


 

2  老师个人介绍(刘刚+郭娟利+赵建华) 

图片1


刘刚(邮箱:lglgmike@163.com; liug@tju.edu.cn),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大学国际低碳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建筑专业带头人,教育部建筑技术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引智基地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及科技部绿色低碳领域专家,中国照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照明学会理事等多项职务;担任Building &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keting and Logistics、建筑学报等中外知名高水平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低碳智慧建筑设计、低碳智慧园区运维、建筑光热人体模型等方向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在科研工作方面,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10余项,并完成数十项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实践项目;获国家勘察优秀设计奖、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共计1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SCI一二区论文2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在教学工作方面,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团队创建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并获得CTI国际最高认证等级;主编或参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建筑教指委新工科规划教材2部;承担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级1项、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低碳智慧建筑设计

低碳智慧园区运维

建筑光热人体模型

图片3

 

赵建华(邮箱:jianhua.zhao@tju.edu.cn,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英才副教授。对建筑材料及构件的热湿耦合性能有着深入研究,测试及分析了超过100多种常用建筑材料的热湿特性,建立了种类多样的材料热湿物性数据库。先后主持和参与丹麦能源技术发展和示范项目RyesgadeIEA Annex55European H2020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参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材料湿物理性质测试方法》、《多孔建筑材料保水曲线半透膜试验方法》、《含湿多孔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瞬态平面热源法》等标准的编制工作。担任建筑节能,Building &Environment, Building Simulation, Energy & Buildings等中外高水平期刊审稿专家。国家级规划教材建筑节能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

建筑低碳健康材料研发

建筑热湿环境测评

智慧围护结构研发

图片4

 

郭娟利(邮箱:guojuanli@tju.edu.cn,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大学北洋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智慧围护结构研发、低碳智慧建筑设计方向的科研、教学工作。从教期间指导互联网+、挑战杯类竞赛获奖6项,指导教学类创新竞赛获奖1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开发项目省部级课题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太阳能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40余篇,已取得1项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7项。

 

主要研究方向

超低能耗装配式建筑

智慧围护结构研发

低碳智慧建筑设计

 

 

原野(邮箱:yyarch@tju.edu.cn,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低碳智慧建筑与建筑物理环境方向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目前,作为项目主持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等,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和A&HCI等检索期刊论文13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

人体热舒适与健康

低碳建筑设计与运维


 

团队成果展示



1. 绿色建筑优化设计代表性工程


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雄安站站房绿色建筑优化设计


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组团绿色建筑优化设计


印象马六甲歌剧院(马来西亚)绿建优化设计咨询


北京市绿色智慧科技创新示范园(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碳园区示范工程)


 


2. 智慧建筑研发


Sunflower低碳智慧建筑研发

围栏里的建筑描述已自动生成

R-cells未来智慧建筑研发





3. 低碳智慧建筑与园区运维


低碳园区智能运维平台研发

微信图片_20230711111935

 

物理场快速监测技术研发

微信截图_20230712155002


物理场快速预测技术研发

66

 

人体舒适模型研究


55




4. 低碳智慧建筑与园区设计


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贡献率研究

1


 

光热耦合的教育建筑形体生成设计研究



体验与能耗导向的商业建筑中庭空间生成设计研究



大型公共建筑建筑智能化设计平台开发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案生成,虚拟现实下的建筑照明交互设计



5. 装配式低碳建筑设计与技术集成


未来装配式建筑集成开发

 


 

4  团队生活

本团队与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国内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多名研究生前往新加坡、香港、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多名优秀毕业生前往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进行深造。团队人才培养聚焦国家未来在低碳和智慧领域的重大需求,具有广阔就业前景,每年硕士就业率均为100%,硕士就业方向主要包含大型央国企、高科技领军企业、政府机关以及读博深造,主要从事低碳智慧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博士就业方向主要为科研院所等机构,部分就业单位如下表所示。

 


 

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汇总

大型央国企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高科技创新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支付宝有限责任公司、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政府机关选调生公务员

中央部委、天津市、广东省、江苏省、吉林省、山东省、福建省、河北省……

读博深造

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雪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