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日兴建筑设计公司至今已经发展到第16个年头了,规模也在稳步扩展的同时取得了诸多傲人的成绩。能不能谈一谈事务所近来的发展状况和对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理解?

日兴设计进入16个年头,规模稳步扩大是为了适应中国建筑创作环境,从而进行一个得体的规模扩大。一般国外事务所都是控制在30-50人的规模比较恰当,不仅是从管理,创作,包括项目的运作等等都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比例,但是在中国由于项目的一些特殊原因,比如项目时间短,规模大这么一种情况下,对人员要求就比较多一些。包括各个专业之间的配置,我们一直在调整人员,努力达到一个最佳的比例。当代中国的建筑界比我95年刚回国时有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创作的条件还是对回归建筑本质的思考都有长足进步,前景乐观。但是全国还是处于一个不平衡状态,沿海先发展地区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建筑,给城市留下了一些遗憾,后发展的一些城市还没有真正抓住建筑本体的一些东西。有些开发商的急功近利,设计师的浮躁,环境的低价竞争,建筑设计的低位运行使得建筑创作环境不尽人意。希望通过市场运作来调整,政府的管理以及建筑师的自律来改善不平衡的现状。

2.王总的成长经历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曾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师,且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建筑学,那在日本的求学经历和在天大的学习经历分别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本科,研究生到从事建筑教育在天津大学有10多年的经历,在日本学校学习工作也有8年的经历,这样的一个经历可以对中日建筑教育有一个清楚的对比。天大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建筑学基础教育,从美术的功底,艺术修养,制图,建筑初步设计方面各路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天大建筑学学生毕业以后是收到国内设计院的普遍欢迎的,所有学校学生天津大学学生在外界的评价也是第一位的。有这么好的成绩还是和我们天大严谨的学习态度,务实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在日本早稻田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宽泛、启发式的教育,主要让学生敞开思想,对建筑创作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启发。在基本功和严谨学风这方面是和天津大学是不能比的。日本注重在宽泛的环境中如何启迪学生进行创作。我在日本更多的做的是研究,在研究课题的这方面和天津大学也有区别,课题更多的是注重直接应用于社会的生产实践,所有的课题都具有社会意义,和天大研究纯理论的课题有明显的差别。它的产、学、研——生产,学术、科研是一体化的,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但是进入设计院工作还是感受到国内对构架和技术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及日本。

3.王总不仅国内从事过教育工作,也曾出国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建筑的魅力。您能否从中外建筑领域的差异谈谈中外建筑教育的不同?有何互相借鉴的地方?

希望天大在扎实细腻的学风基础上,把握建筑本质,借助现在的技术手段和创作手段可以开发更广阔的思路,而不是过于追求虚拟的理论。在科研上可以借鉴日本产、学、研一体化的思想,务实地为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建筑创作做出思考。

4.日兴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建筑师的栽培。从您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怎样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优秀建筑师,规划师的培养?

除了扎实的学风细腻的教育以外,学校、设计院和设计事务所之间应该经常进行互动,学校的老师可以和设计院进行合作,使他们懂得建筑创作的整体过程,和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接触。而优秀的建筑师呢也可以回到学校参与建筑教育,让他们把建筑实践中的体会和要求教授于学生。学生也应该早日踏入社会,利用假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我们这也精彩接收一些大四的雪水来实习,包括天大和其它一些学校的,这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知识面有了很大的扩展,创作实践水平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早点借出这些,可以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到建筑创作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建筑师的培养。

5.是以“博风汉骨”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思想。立足于中国文化,博采世界诸文化之精华,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建筑。在具体的设计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博风汉骨”理念是我95年回国之初,面对中国当时盲目的追随西方的建筑,不顾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完全抄袭模仿这种创作环境下提出来的。“博风汉骨”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博采众家之长,进行地域创作。地域建筑不是形式我们要抛弃形式来谈地域建筑。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江南建筑有许多是当今建筑里的奇葩,江南水乡民居历来有“粉墙黛瓦”之称,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以后,产生自然的通风采光,配合水乡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水墨画。由于所处地域气候及建造工艺的原因,江南水乡建筑追求轻巧、秀美和雅致的风格。这不仅体现在建筑细部处理上,如门窗、屋檐、门廊、梁柱、阳台、栏杆等,也体现在建筑整体把握上。

6.在当今建筑界激烈的竞争中日兴设计的立足点是什么,作为年轻建筑师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认为作为青年建筑师大学毕业的前5年很重要,是决定今后创作之路的基础。5年内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加上创作实践可以奠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事务所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日兴建筑比较擅长旅游度假建筑、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这些也是我在日本参与的比较多的方面,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创作领域非常宽阔,有偏向与建筑环境的,有的偏向大跨度类似体育馆剧场的建筑,建筑创作的细分化也逐渐形成,所以年轻建筑师应该针对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来给自己定位,量体裁衣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

7.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强烈,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您在很多设计方案中非常注重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能否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我们一直强调建筑属于环境,虽然建筑由人设计、建造完成的,但它是环境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看建筑是从属于环境,环境是第一位的,日兴设计一直是这样强调的。我们在做无锡国宾馆和正中会所和酒店的时候就是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的。无锡国宾馆整个建在太湖边上,占地10公顷,建造面积不到1万平米,周报环境优美,为了不破坏原先环境,我们将建筑的百分之50埋入地下,之后复土回复,基本上原有树木没有损坏,讲建筑很好的嵌入到了环境之中,与环境有机共生。同样正中的高尔夫会所也是如此,将球车库,更衣室等一些对采光要求不高的放入到地下,这使得整个环境平整,使球场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的设计理念,巧妙规划,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8.您对还未走入社会的天大学子们有何寄语?

天大的教育历来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关注和期待,天大如今的成就和声誉和几十年严谨扎实的学风和细腻的教育、天大走向社会各领域的学子们的成就分不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还未走入社会的天大学子们能够一如既往的奋勇向前。